![]() |
- 英文名称:2-(3-bromophenyl)-1-phenyl-1H-benzoimidazole
- 品牌:绿人科技
- 产地:邯郸
- 型号:可定制
- 货号:GG-S02
- 纯度:99.5
- cas:760212-40-6
- 发布日期: 2023-08-02
- 更新日期: 2025-04-01
产地 | 邯郸 |
货号 | GG-S02 |
品牌 | 绿人科技 |
用途 | OLED及医药中间体 |
英文名称 | 2-(3-bromophenyl)-1-phenyl-1H-benzoimidazole |
包装规格 | 可定制 |
CAS编号 | 760212-40-6 |
纯度 | 99.5% |
别名 | 苯并咪唑衍生物 |
分子式 | C19H13BrN2 |
级别 | 工业级 |
2-(4-溴苯基)-1-苯基-1H-苯并咪唑是一种苯并咪唑衍生物,分子式为C19H13BrN2,分子量为349.23 g/mol。该化合物的结构包含一个苯并咪唑核心,通过其2位与一个4-溴苯基相连,同时在1位上连接一个苯基。苯并咪唑结构中的咪唑环带有两个氮原子,赋予其特定的化学反应性和与生物分子结合的能力。4-溴苯基的引入,使其具备溴取代的芳香环结构,这不仅提升了该分子的极性,还使其在某些有机反应中表现出特殊的反应性。
合成方法
2-(4-溴苯基)-1-苯基-1H-苯并咪唑的合成方法主要基于苯并咪唑的环合反应与溴苯基的偶联反应。常见的合成途径包括使用苯并咪唑与4-溴苯基卤化物在钯催化剂作用下进行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此外,也可以通过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利用苯并咪唑作为原料与溴苯基衍生物反应生成该目标化合物。这些合成途径不仅产率较高,而且通过适当的纯化步骤可获得高纯度的产品。
化学反应性
由于分子结构中的溴取代基,2-(4-溴苯基)-1-苯基-1H-苯并咪唑具有很好的反应性,适合在多种卤代取代反应中进一步修饰。例如,该化合物可作为卤素交换的中间体,用于开发其他苯并咪唑衍生物。此外,苯并咪唑结构使其具备较强的配位能力,能够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因此在过渡金属催化反应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生物活性与应用前景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因其显著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研究。2-(4-溴苯基)-1-苯基-1H-苯并咪唑可能具有,这归因于其能有效干扰和抑制特定病原体的增殖机制。研究发现,溴苯基取代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此外,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在神经保护和抗氧化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因此这种衍生物在药物研发和生物活性研究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材料与催化应用
除了生物医药应用,2-(4-溴苯基)-1-苯基-1H-苯并咪唑在材料科学中也展现出潜力。其结构使其在光学、电子领域中可能成为功能性材料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等方向。由于其咪唑环的配位特性及溴苯基的电化学稳定性,它还能用作特定反应的催化剂配体,提高催化效率并增强反应的选择性。
总结
2-(4-溴苯基)-1-苯基-1H-苯并咪唑是一种重要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而在生物医药、催化剂开发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通过对其结构的进一步修饰和优化,有望开发出更具特定功能的化合物,拓宽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为OLED显示材料及医药领域的常用合成中间体,产品纯度高,HPLC>99.5%,不同纯度及系列衍生物均可定制,欢迎新老客户咨询订购,
2095887-12-8;11-[1,1'-联苯]-4-基-11,12-二氢基吲哚[2,3-a]咔唑
935425-39-1;9H-咔唑-1,2,3,4,-d4
1268271-77-7;2-溴-5H-苯并咔唑
1262866-95-4;2-(三苯基硅基)-9H咔唑
2071630-78-7;5-(联苯-4-基)-5,8-二氢吲哚并[2,3-c]咔唑
1637752-63-6;5,8-二氢基-5-苯基吲哚[2,3-c]咔唑
22034-43-1;9-(1-萘基)咔唑
1858289-74-3;6-[3-苯基硼酸频哪醇酯]-4-苯基-二苯并噻吩
1421789-14-1;3-氨基-9,-二甲基芴
446242-37-1;N-(4-联苯基)-1-萘胺
1372775-52-4;N-联苯-2-基-联苯-4-胺
406488-21-9;N-苯基-二苯并呋喃-3-胺
1456544-72-1;N-([1,1-联苯基]-4-基)-6-苯基萘-2-胺
885684-43-5;N-(4-溴苯基)-9,9-二甲基-N-苯基-9H-芴-2-氨
1638263-75-8;9-苯基-9H-咔唑-4-胺
16292-17-4;N,N-(4-溴苯基)胺
400607-16-1;9-[1,1-联苯]-2-基-10-溴蒽
400607-04-7;9-溴-10-(1-萘基)蒽
1384441-23-9;9,10-二(1,1‘-联苯-3-基)蒽
13438-50-1;3-溴荧蒽
23674-20-6;9-溴-10-苯基蒽
1472062-94-4;2-联苯-4-基-4-氯-6-苯基[1,3,5]-三嗪
187275-76-9;3-溴-3'-碘-1-1’联苯
34699-28-0;1-(4-溴苯基)-1,2,2-三苯乙烯
450412-29-0;1-溴-3-氟-2-碘苯
54590-37-3;4-溴-1,1':3',1''-三联苯
2144472-52-4;[1,1‘,2’,1“-三苯基]-4-基-硼酸频那醇酯
156021-08-8;4-甲基-2,5-二苯基吡啶
245-08-9;5H-吡啶并[3,2-b]吲哚
2033132-94-2;2‘-氟-[1,1’:4‘,1“-三联苯基]-2,6-二醇
2241385-18-0;1-(4-氯苯基)-4-苯基萘
1207386-46-6;2-OTF-6-苯基萘
103973-25-7;3-(4-氯苯基)-1-苯基萘
1609484-45-8;4-溴螺[芴-9,9’-[9H]-氧杂蒽]
1260032-45-8;3-( 9-苯基-9-芴基)苯硼酸频哪醇酯
668983-97-9;二苯并噻吩-2-硼酸
693774-10-6;2,6-二甲基吡啶-3-硼酸频那醇酯
876442-90-9;2-苯基-6-萘硼酸
1224976-40-2;9,9-二苯基芴-4-硼酸
1165943-53-2;[1,2‘-双萘]-4-基硼酸
1036378-83-2;3,5-二苯基苯硼酸频哪醇酯